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

Re-reading Murakami / 春節記事

除了新年快樂,無論如何想講的一件(些)事。

回老家時興之所至拿起村上春樹的《萊辛頓的幽靈》來讀。那本是至少十年的舊版書了,但就這樣欲罷不能地讀下去,完全忘了當年第一次讀時到底記住什麼、或有什麼感受。但我知道現在和未來,我願意再一次、再好幾次地讀。

所以,這是過了十年,還會觸動心靈的東西。這,就是「文學」的力量嗎?我對括弧裡這兩個字真的很沒把握。

我常常買書但是不愛讀書,部分原因是因為,買書的當下我想像自己將有些餘裕,可以和手上的新書度過一段悠閒時光的可能。但通常真的有此餘裕的時候,我選擇去做其他的事情,譬如,陪家人、作新菜,或者其實只是發呆。讀書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,對我來說是過於奢侈並排他的行為。買書意味著我還想找回自己的時間,而買了不讀就表示現實中我還沒有那麼多自己的時間。

或者,我以為我沒有。因為讀完那幾個短篇真的不需要很久。

最後的盲柳那篇我沒讀完就回台北了。想想家裡有英文(UK)版,就繼續拿出來看。英文版編排跟中文並不一樣,英文作為我的閱讀語言,召喚出來的景象也不一樣。中文時,好像好輕鬆可以進入敘事,但英文光是同樣描述五月風的氣味的第一段,就讓我咀嚼很久,甚至想起大學時上的王文興老師的課,玩味著諸多細節。中文版,我可以輕鬆召喚神戶啊橫濱啊等日本濱海城市的風景,毫無疑問的日本。英文版,我想的卻是舊金山,而且不習慣想像中的日本少年滿口英文,因此出現拼接障礙,像是開車上錯交流道,讀得又更慢。

曾經我覺得有時間應該多讀譬如時事雜誌,或者產業媒體,所謂掌握脈動學習新知。文學則是關於心,不是關於知識,好像是無用的,因為多數人多數時候不會覺得自己的心需要什麼療癒或啟示,我們相信自己的一點才智已足以掌握自己的心。

不過奇妙的是,常常偶然地讀完了什麼書,才發現自己多麼渴望早點讀、繼續讀、一直讀。